一般情況下按照成像形式,內窺鏡可分為光學鏡、光纖鏡和電子鏡三種。光學鏡是完全將內部的物象通過光的傳輸,沒有失真地傳到檢測者眼中;光纖鏡主要通過以光纖傳像束作為導光和圖像傳輸的介質來進行圖像的傳輸,其清晰度取決于光纖束的數量;電子內窺鏡出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目前技術也較為成熟,其主要是通過安裝在內窺鏡前端的攝像頭將物體內表面的情況拍攝并經過光電轉換,通過視頻終端顯示,其主要關鍵部件是CCD或者COMS圖像傳感器,這兩種光電轉換器件均各有優缺點,在工業內窺鏡制造領域都有應用。
用戶可在無需拆卸、無需對被測物造成破壞的前提下,通過工業內窺鏡準確地觀察物體內表面的真實狀況,可彎曲的插入管可以通過彎曲、狹窄的區域進行檢測,能夠有效延長視距,并能夠任意改變視線方向,也可在高溫、有毒、核輻射及人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區域進行觀測,其特性使得其在航空航天、汽車生產、電力、特檢、安檢、軍工警用等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產品質量控制以及維修維護過程中,極大減輕了相關人員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工業內窺鏡具有操作簡單、靈活輕便、成像清晰的特點,通過鋰電池供電的情況下能長時間工作達數小時,攜帶到戶外工作也毫無壓力。探頭直徑小的可達2mm,可進入到狹小的空間,觀察部件的內腔表面缺陷(如裂紋、毛刺、腐蝕、劃痕、凸起、銹蝕等等)、內部狀況(如異物堵塞、多余物殘留)、焊縫狀況(如未焊透、焊漏、焊疤、焊瘤、飛濺等等)、設備內部情況(如開關狀態、零部件的裝配及安裝情況等等)、汽車維修維護(如檢測積碳情況等等)。
|